新华社北京9月19日电: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农林生态组组长秦玉才19日表示,我国中西部地区近8年来退耕还林1.39亿亩,生态效益明显,直接受益农民超过1亿人,但坡耕地大量退耕还林并没有影响粮食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
秦玉才在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回答有关退耕还林是否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问题时说,我国近8年来退耕还林1.39亿亩,但从近年全国粮食产量来看,特别是西部退耕还林比较多的省份来看,这些省份粮食总产没有减少,有的还增加了。农民退耕的都是陡坡耕地,真正的口粮田、水田并没有退耕,所以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很小。通过退耕还林,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有利于增加粮食产量。
他说,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实行建设一亩水浇地,退两亩沙化坡耕地,还林还草还牧的生态发展战略。1994年以来退耕了1200万亩。通过大力发展草畜业,在耕地减少一半的情况下,全市粮食总产量由6.4亿公斤增加到去年的11.5亿公斤,农民年纯收入从745元增加到1838元。延安市近年来退耕还林490万亩,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利用塑料大棚发展棚栽业,粮食总产量从正常年份的每年6亿公斤提高到7.5亿公斤,农民年纯收入从1998年1350元增加到去年的2200多元。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经济司副司长吴晓松表示,我国最近连续3年粮食大丰收。通过有关实例分析发现,有些退耕还林地区粮食增产的原因是:第一,退耕还林减少的耕地大多是粮食低而不稳的陡坡耕地和沙化地,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比较小;第二,生态环境的改善保护了现有耕地;第三,退耕还林促进了生态要素向现有耕地转移。像北方原来经营10亩,现在经营5亩,所有生产要素都向这里集中,促使单产提高了;第四,过去是政府发放粮食补助,现在是现金补助。
秦玉才说,退耕还林主要适用于25度以上陡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平原或者缓坡耕地退耕,进行结构调整是不允许的。今后,继续实行退耕还林的地区一定要确保农民基本口粮田,保证农民有饭吃。口粮田不能解决的地区今后就不能安排退耕还林任务。
|
[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