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4年到2008年5年间,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出5个指导农业农村发展的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农业农村发展呈现难得的良好局面。“新世纪5个‘一号文件’,明确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初步形成了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农业农村政策体系,初步构建起新阶段农业农村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政策框架。”3月12日,全国人大代表、农业部副部长尹成杰在谈到一号文件时说。
“三农”政策框架逐渐完善
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是中央关于农业农村发展政策的基本出发点。2004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发布,意见强调了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和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这两个重点和难点,提出促进农民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的有关政策。
此后,2005年、2006年、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提出逐步完善国家对农业投入稳步增加的机制,加快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重中之重的地位,城乡统筹发展以及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都开始显现并得到了加强,强农惠农的政策体系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制度框架开始构建。
尹成杰说,2004年一号文件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抓住了“三农”工作的核心;2005年一号文件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题,抓住了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的关键;2006年一号文件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抓住了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根本;2007年一号文件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这几个文件一脉相承,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和针对性,对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整个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今年1月下发的一号文件,主题是强调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尹成杰说,当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农业和农村正经历着深刻变化,农业农村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新问题。正是围绕这些问题,中央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把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作为今年一号文件的主题。这一主题抓住了促进农业农村稳定发展,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关键环节。
好政策让农民增产又增收
“好政策带来丰收粮”,这是这几年农村基层干部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的确,2007年这一年,是农民从土里收获最多的一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0030亿斤,实现了自1985年以来首次连续4年增产。
全国人大代表、来自黑龙江省讷河市农技推广中心的谭志娟介绍说,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已见成效:近5年间,黑龙江全省新打机电井6.6万多眼,新建小塘坝、蓄水池5333处;田间综合机械化率达81.2%;节水灌溉总规模达7587万亩;粮食单产由2002年的208.5公斤提高到2007年的252.5公斤。
农民的钱袋子也开始鼓了起来,人均纯收入连续4年增速都超过了6%,在新中国农业发展史上首次实现了连续4年每年农民增收300元以上,2007年达到了4140元。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宿州市委书记李宏鸣对记者说:“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积极贯彻国家有关强农惠农政策,效果十分明显,我们这样的农业大市农业基础更牢了。”他介绍说,2007年宿州市粮食总产量达372.7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
补贴是农民增收的一个方面,减免让农民上阵更加轻松了。全国人大代表、来自安徽省旌德县白地乡洪川村的党支部书记余的娜举例说,2004年以前农民每年要交“三提五统”,当涂县黄池镇一户农民种6亩地,要交600多元,现在不仅免了税费,去年还得到各类农业补贴款1200多元。
而且,2.1亿农村劳动力开始流向二三产业,他们所带来的变化绝不止是钱袋子的增加,他们还为我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支持。全国人大代表、来自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永安街道灯塔民族村的刘荣喜谈起村里的变迁时说:“我们实现了从农业到工业、从农民到居民的转变。”村子走出了一条依靠村办企业发展带领农民致富的路子,农民不再土里刨食,像城里人一样进企业上起了班。
“这5个一号文件含金量之高,过去不敢想,这5年竟然投了1.6万亿元资金进去,每年都是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的增加。”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奉化市滕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说。
5个一号文件不仅改变的是农业生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都得到了加强,使得农村的社会面貌、农民的精神风貌都有了大的改观。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都感觉到:农民的面貌变了,水也清了,路也平了,灯也明了,农民的心气儿也高了。
“三农”爬大坡还需长效机制
5年5个一号文件,推动着农村生产、生活的改变无疑令人振奋。
尹成杰代表说,我们既要看到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又要看到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峻,农产品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上升,面临国际市场的影响明显增大,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和农业服务体系弱的问题日益突出等等。这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说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艰巨的任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爬大坡阶段,还需要通过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加以推动。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委书记滕喜魁说,尽管国家出台了扶持粮食生产和抑制农资价格的各项政策,但由于煤、电、油等的能源性涨价导致了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以及运费、人工成本等增加,造成农业生产成本过高,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影响了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绥化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洪烈算账说,去年绥化种植一亩玉米剔除成本,可得收益293元。2008年,在产量和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因农资涨价,亩收益将下降到222元。国家对农民实行的种粮补贴亩均31.6元,仅为增加支出的60%。也就是说,农资价格持续上涨,不但会吃掉国家对农民的优惠政策,农民原有的种田收益也被啃去了很大一块。代表们建议,国家应再加大投入力度,加大政策补贴力度,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
“只有持续的投入,农业基础才会更牢固。”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对记者说。他认真研读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一个强烈感受是,中央强农惠农政策含金量进一步提升。惠农补贴正在增加,强农惠农政策还应向重点产区倾斜,向提高生产能力倾斜。
尹成杰代表说,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对建立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健全“三农”工作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的新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扶持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政策的反哺性,调整优化“三农”发展的财政支出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结构和信贷资金的投放结构,逐步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城乡统筹的新体制、新机制。新世纪的这5个中央一号文件将推动农村发展步入“第二个黄金期”。我们相信,在全党全国重农兴农思想和行动的推动下,一个城乡社会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新时代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
[ 关闭窗口 ] |